【庆祝建校75周年】我与科大的故事:我、我们、与科大

时间:2022-11-15  作者:宋微娜  资料来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浏览次数:

编者按:从1947到2022,从鸡冠山下到松花江畔,从东北工人学校到黑龙江科技大学。七十五年肇基创业,自强不息,七十五年血脉赓续,薪火相传。1947年,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和广州起义、省港大罢工的组织指挥者之一、新中国能源工业和煤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校名誉校长陈郁在鸡西创建了我党第一所矿业类院校——东北工人学校。历经75年的发展,如今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已成为一所理、工、管、文、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工为主、以矿业为学科专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回望75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不能忘记以陈郁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们点亮了星星之火,赋予了科大最初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所有的创业者和开拓者,是他们的艰辛奋斗、无私奉献,使今天的科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纪念建校75周年之际,党委宣传统战部策划推出特别栏目——“我与科大的故事”,讲述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科大人”自己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四期《我、我们、与科大》。

宋微娜,中共党员,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8年参加工作,2018年进入化工专业从事专任教师工作,同时兼任分析测试中心工作。获得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环境与化工学院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二等奖1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篇,中科院1区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董永利,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青年才俊(学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复旦大学访问学者(2018.9-2019.7)。2020年9月获得黑龙江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负责测试中心相关日常工作,积极组织维护大型仪器设备安全运行,保障各项教学、科研测试工作顺利开展。近三年,主持完成黑龙江教育厅科技项目各1项,第二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第二人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在研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一项;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二等奖、省高校科学技术(自然)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2篇,申请公开发明专利2项。

时光荏苒,宛如科大茵茵草坪上的一片云彩,经过硝烟烽经过大漠孤烟,经过湖光山色经过盛世家国,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一、草长莺飞二月天

那片云彩,飘过松花江北岸,这里草木叠翠、烟云缭绕、莺歌燕舞。

2008年7月,硕士毕业后,我与董永利老师还有4位小伙伴同时入职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协助中心筹建一间以化学领域分析测试为主的实验室。那时候,仪器设备没有到位,连实验室场所都还没有着落。我们从实验室选址开始,熟悉着学校的一砖一瓦,一屋一所。7个月后,学校南隅毗邻江边的四味书屋正式更名为“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这里是集科学研究、分析测试、实验教学为一体的科研服务单位。“现代”两个字,是时任校长赵国刚和专家组讨论后赋予的。现在看来,测试中心的伙伴们为“现代”和“研究”两个词赋予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中心拥有各类分析仪器和试验装置40余台件,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设有无机、有机、电化学、机械故障诊断与环境监测、物性分析测试和材料等6个研究室。这么多新的、先进的仪器设备,还有我们几个新人,一定要抓住时机多做事,干大事。在中心主任周国江教授的带领下,又是一年多的筹备,大半年的培训和最后的现场审核,中心于2011年通过计量认证,获得CMA资质证书,涵盖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煤炭、石墨、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和土工试验等171个检测项目。中心坚持“科学严谨、准确及时、公证满意”的方针,注重实验室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工作,竭诚为校内外提供分析测试、技术开发和咨询培训等服务,并寻求与同行的合作交流。

二、拂堤杨柳醉春烟

那片云彩,飘过浦源路南向,那里水流曲折,草色遥看,雨丝风片,一派春意盎然的水波烟色。

那是测试中心的春天,我的春天,我们的春天,也是黑科大的春天。2011年9月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实验室的艰辛岁月,数不清的实验方案、无数轮的分析测试、堆积如山的本文数据,汇成了一本8万字120页的博士论文,两篇SCI研究论文,其中一篇中科院1区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达5.88。在当时就读的黑龙江大学,我的研究论文也获得了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授予我2015年黑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校在2013年成功更名黑龙江科技大学,不等扬鞭自奋蹄,科大人将“自强不息 创业创新”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董永利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边恪尽职守,完成测试中心的检测、社会服务和教学工作,一边持续开展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性能的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8月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这项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我们课题组基于石墨新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2014年,董永利老师被评为“黑龙江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才俊——学术创新拔尖人才”,得到了学校对青年科研教师的鼓励嘉奖。在此期间,董老师于2012年至2016年也顺利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那片云彩,飘过莘学路上空,这里的天空蓝得像一块巨大的湖泊,云朵像洁白的羊群倒映在科技大厦的广场。

2016年前后,测试中心小分队成长为6名博士。2018至2019学年,董永利老师作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到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课题组访问学习一年,学习石墨烯材料合成技术及先进电子显微表征方法。董老师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也为课题组在石墨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工作注入了夯实的推进力。2020年,我与董老师合作在化工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中科1区,IF = 16.74)发表1篇环境催化方面研究论文,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在课题组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工作作风的督促下,我于2017年获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我与董永利老师以及研究团队围绕过渡金属氧化物开展的“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质研究”获得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源自课题组全体师生跛行千里、日复一日的坚持,而且也源自学院领导、化工学科和专业从科研条件、实验平台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学校“厚德博学强吾兴邦”校训的时时鞭策。

四、雄关漫道真如铁

又是那片云彩,再次飘过黑科大的上空,又是一年暮春时,绿肥红瘦,春意阑珊,帘外雨潺潺。

2018年底,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包括我和董永利老师在内的5位博士分别进入学院的三个专业,开始走上讲台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开始走上管理岗位为专业学科建设添砖加瓦。2019年,在进入专业一年后,董永利老师担任应化系主任、应化教师党支部书记,负责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和党支部基层组织工作,带领应化专业建成校级一流专业。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肆虐,为了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校园防控井井有条。2022年春季学期,根据哈市疫情防控部署安排,学校处于全封闭状态。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保障教学、服务师生,董永利老师主动入住校园,在测试中心二楼办公室生活、工作了6周,每天巡查实验室,安排本科、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工作,保障应化专业实验室和测试中心实验室正常开放和运行,使应化专业2018级毕业论文工作如期顺利完成。那个春季学期,黑科大无数和董老师一样的教师奋斗在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防疫战斗的第一线。

热爱讲台,是每名教师的毕生使命、责任与荣誉。我珍惜走上讲台的每次机会,不断历练自己的教学能力。2019年在学院和学校举办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均获得理论组一等奖。在教学岗位上的迅速成长,让我们有能力为专业建设做更多的事。从2018年起至今,我参加了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矿物加工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其中环境和矿加专业认证工作已顺利通过。这5年也是学校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全面发展,开花结果的5年,我有幸参加并见证了学校、学院和专业发展蓬勃生机、蒸蒸日上的过程。每一份报告、每一份教案、每一版培养方案都挥洒着教师们辛勤的汗水。相信在学校大力支持,学院科学规划和专业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化工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定能早日圆满!

五、而今迈步从头越

时光荏苒,宛如黑科大茵茵草坪上的一片云彩。

如今云彩下的“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熠熠生辉,我们还在这里努力着。当年入职于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的青年教师,如今成为环化学院化工专业、应化专业、环境专业的骨干教师。这支队伍中有4人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研究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这些沉甸甸的成绩更使得测试中心“现代”和“研究”两个词展现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它们时常让我想起在中心工作14年度过的无数个周六、周日、暑假、寒假、清晨与黑夜,时常让我惦记那些曾经在中心身穿白服做实验,如今已经硕士毕业、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更让我们感恩学院和学校在每一位教师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关怀、做最坚强的后盾。

如今云彩下的环化学院蓬勃发展,云彩下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正迎着江畔朝阳昂首阔步走向第75个峥嵘岁月。回首光辉历程,我们荣耀,我们与科大共成长。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