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奋斗》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周宏力理论文章《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赋能教育强省建设》。现全文刊发,以便学习交流。

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周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署了2025年教育重点工作,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使命要求。作为高等学校,要全面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新成效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改革活力,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持续增添发展动能,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一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推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学校贯彻落实的相关方案为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分战线、分层次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平稳、有序推进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高质量发展增值性评价为抓手,不断激发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活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新跨越。二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五育并举”,推动“四个融合”,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新一轮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特色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应用型办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凸显“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特色,努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成长需求契合度。三是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按照“四动”引才机制,持续优化引才政策,继续加大柔性引才和自主培养力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长周期支持力度,制定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做好AI赋能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协同健全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岗位设置管理、绩效分配制度等。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当、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推动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具身智能、商业航天、耐心资本、6G等词汇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之势。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连接点,要聚焦国家战略领域重大问题、世界科技前沿问题、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和战略人才引育提供基础支撑。一是深入推进特色学科建设。要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解决重大科学挑战,瞄准新兴方向和前沿领域,挖掘优势特色学科集群潜力,拓展新兴学科增长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矿业特色工学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力争实现学术型、专业型全覆盖,推动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引领高水平队伍建设和成果产出。二是坚持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聚焦“4567”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论文写在百里矿山、把项目做到千尺井下”的科研工作理念,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重点在煤矿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墨新材料研发与新能源领域实现新突破,打造更多具有矿业特色的“黑科技”创新团队。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奖励、重大科研项目迈上新台阶。三是建设更多高层次科创平台。配合政府高质量建设环我校创新创业生态圈,逐步打造“龙江碳谷”,加强智慧矿山学科交叉研究院和石墨研究院内涵建设,培育和催生新型研发机构,成立龙江碳谷技术转移中心。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智库等科创平台建设,建立平台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坚持科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平台建设,激活现有省级科创平台功能,论证推进矿业特色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
打造提升师生幸福感暖心工程
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服务师生能力,让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一是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坚持“生命线、感情线、稳定线”就业工作“三条线”理念,按照“一高一强”人才培养目标,以“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国家级金课和“江畔朝阳”国家级职业生涯特色工作室建设为引领,持续完善“三动三全”就业工作格局,打造“四年不断线”全过程就业育人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百城千企万岗进校园活动”,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提升校园招聘供需匹配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二是加强办学基础条件改善工作。抢抓2025年高校后勤改造政策机遇,做好师生急难愁盼项目改造维修工作。深化后勤保障服务改革,推进地方优质农产品进食堂等专项工作,提升师生员工在医疗、餐饮和物业服务方面的舒适度。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完成多媒体教室升级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步实施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三是厚植师生民生福祉。健全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构建完善学生“奖助学贷”资助体系,用好用活考核奖励机制。传承弘扬学校“三种精神”和“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办学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地矿文化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讲好不畏艰险的奋斗故事,着力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和谐幸福精神文化建设。推进校园安全责任制改革,以时刻胸怀师生的责任感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切实把维护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落到实处,用心用情打造安全和谐幸福美丽的校园生态,不断满足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